用开放式的提问打开话题,拉近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浏览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对患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此次就诊的目的,解决困扰患者最主要的问题,询问病史。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做出诊断、治疗计划,同时完成soap法律文书。
医生将自己的诊疗计划及治疗告知患者,双方共同参与,并给患者提供安全提示,出现什么样的危险情况应及时寻求全科医生的帮助。
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医生资源匮乏,病人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借鉴丹麦应诊流程,我们可以在诊疗结构四步前,让患者等待就诊的时候填写就诊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好控制在3个以内,医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患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医患沟通中要以病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这需要贯穿全科诊疗始终,跟患者建立关系是长期的过程。
在我们的诊疗过程中,医生往往是处在强势的一方,我们跟患者的交流方式经常是家长与孩子形式的对话。例如有多年2型糖尿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不相信药物治疗,自行停药2月,出现双下肢麻木,周围神经病变来诊,医生经常会站在专业的角度一定要劝患者服药,不服药将会出现很多不好的情况。作为全科医生,对糖尿病的管理是长期,对这种很有主意的患者,在第一次就诊,在排除患者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可暂时顺着病人的观点,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后再改变患者,不要着急一次就要把健康教育做完。
相信很多医生都有遭遇过,医生面对这样的病人,首先医生要接受这就是一个难缠的病人,根据患者的需求顺应患者的要求,正确引导患者。对于患者某些过激行为,首先患者应该保护好自身的前提下,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患者,对固执己见沟通较难的患者一定要建立执业边界,建立规矩,必要的时候转诊给其他医生或者拒诊。医生遭遇这种病人的时候要及时跟同事分享经历,获取正面的能量,免受不良情绪的影响。
全科医学中反复强调患者是一个人,看的不只是疾病,更需要关注人的心理、性格、周围的家庭、环境、及社会关系等,比如孤独,并不一定就是老年人的专利,跟年龄不是正比例关系,很多年轻人同样存在,在诊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社交关系,可以了解患者的人格特质,有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