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专家的教学进入第三天,Jens 和Frans教授带来了关于“医患关系及沟通的技巧”,授课非常精彩。
两位教授向我们呈现了3种医患关系的定位,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我们全科医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医患关系是希望双方都把对方看做成年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达不到这种理想的模式。如:80岁老年患者易把医生定位成儿童从而使患者对医生的依从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顺着患者的意愿,那么沟通技巧便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点。
正如Jens教授语重心长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医生”。全科医生的原则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病为本”,那么,我们就应该切合实际考虑沟通的技巧。对于患者,我们全科医生关注的不仅仅是患者的身体病痛,甚至患者的心理疼痛是我们更需留意的点,那么,如何让患者自愿向我们全盘托出他们的病情,给我们阐述最真实的情况呢?这便是全科医学里深奥却至关重要的学问,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Jens教授告诉我们,在患者就诊时,我们应该充分运用以下几点:
1 在病人求助我们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将话语主动权交给患者,毕竟,患者才是真正的病人,他才是了解自己病情最清楚的那个人。
2 信息传达的方式有语言类与非语言类(姿势、表情、声调等),研究表明在医患沟通中,医生表情占50%多,声音占38%,而语言仅占小小的7%。因此,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除了语言外,我们应该更多的使用一些和蔼可亲、温暖热情的表情、姿势等无声的语言去促进且改善医患关系。
3 适当的重复患者说的部分关键语句,让患者感觉到他们是受重视的,我们是有在仔细的听他说话,这便让患者对医生产生更多的信赖。
4 察言观色也是行医中最需关注的点,微表情是最真实的反应,我们便可借此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更有助于我们与患者的交流
同时在使用这些技巧的时候,教授也给予我们一个全科医学诊疗的“套路”,首先我们会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打开话题,然后进入协商阶段,在该阶段便需要用到我们上述谈到的各种沟通技巧去了解患者的病情,最终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为患者提供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决定患者是否需要去专科医院,给病人争取足够多的治疗时间。
在该过程中最好运用成人-成人的模式去协商。多一个微笑、多一句问候、多一次握手或许就能减少一次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只要我们时刻谨记全科医生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掌握行医路途中的沟通技巧,我相信:患者会更加理解、尊重我们,医患关系也会早日淡化出我们的困扰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