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湖,“全科医生”正在以家庭医生的身份走进居民的生活。罗湖现有常住居民约100万人,每10名居民,就有3名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昨天,记者跟随罗湖医院集团东门街道社康中心“内分泌专科工作室”唐平主任医师采访,记录了这位“全科医生”的一天。
从1997年来到深圳就在罗湖医院工作的唐平医生从未像现在这么“空闲”。2015年她从罗湖医院的一名“专科医生”下到社康中心成为一名“全科医生”,每天的门诊量从原先的每天七八十人减少到现在最多时候的43人。她说虽然患者减少了,但是并不意味着真正地“闲下来”。她反而觉得更忙了,担子更重了。
在全市社康中心设立专科医生工作室,让大医院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专科医生固定在社区“设点”,在家门口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去年9月中旬,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发布的《关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设立专科医生工作室的通知》,要求在2016年底前,全市区域性社康中心都要设置专科医生工作室。去年,11月唐平的“内分泌专科”工作室作为首批科室在东门社康正式挂牌成立,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门诊了。
昨天8时,唐平并没有“准时”来到东门街道社康中心,而是先到笋岗社康中心,那里有患者等着她。唐平说,一般这些患者都是事先约好的老病号。唐平作为罗湖医院集团社区糖尿病防治首席医师同时还要管理罗湖医院集团下属的23家社康中心的糖尿病防治指导工作,因此,她还有不少患者分散在其他社康中心。
▶药品齐全的智慧药房让居民感受到“大医院”般的待遇。
10时10分左右,她坐地铁回到东门社康的诊室,病人一个接一个,大部分都是周边熟悉的患者,也有不少是在罗湖医院就跟随她而来的老粉丝了,点名要找她;11时20分,一位80多岁的黄阿婆来到社康找她复诊,一见到阿婆,唐平就问:“黄阿婆,最近感觉身体怎样?药都按时吃了吗?饮食方面有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啊?”阿婆笑着答道:“都是按照你说的去做的,血糖控制得很好,高血压也没有犯,都在掌控范围内。”
唐平说,黄阿婆一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一次骨折要做手术住进了罗湖医院,由于有糖尿病史,怕引发不必要的感染,唐平来给阿婆进行会诊。从此,阿婆就认准了她,现在她来到东门社康,没想到阿婆就住这里,于是,阿婆一有问题就来社康找唐平。大医院看病只需要几分钟的诊疗,而唐平为阿婆看病却用了近半个小时。“全科医生不仅仅要了解患者病情,还要关注病人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变化,进行有效地追踪管理”。这就是东门社康中心一直在推行的“不仅看病,更要看人”。
给阿婆看完病,已是11时45分。忙碌了一个上午的唐平刚准备去吃饭,一个病人拿着一张药方走进来。“大夫,您看看有没有这种药,帮我开点吧。”来看病的患者叫彭淦兰,住在东门街道南塘社区,她是这里的忠实“粉丝”。用彭淦兰的话说,她们一家子五口人都是在这里看病,很少去大医院。这里看病又方便,医生水平又高,关键是价格比大医院便宜很多。“在社康中心就医,价格只是大医院的七折,对于很多慢性病患者而言,节省一笔不小的费用。”简单的午休之后,唐平开始了接着忙碌起来。
据悉,2016年东门社康诊疗量382489人次,比2015年增加80%。对此,东门社康中心主任尹朝霞非常开心,她说这是辖区居民对她们的信任和认可。而且,在这里完全颠覆了以往社区医院医疗水平低、药品不全“缺医少药”的传统印象。这里不但有常态化的专家坐诊,而且药品齐全的智慧药房让人耳目一新。无论从服务还是环境都让周围的居民感到放心和满意。
▶东门街道社康中心主任尹朝霞(左)给社区居民问诊。
17时下班后,唐平要把一天的40多位患者病例和相关诊疗记录再梳理一遍。“每天都要整理记录一个多小时的病历。”唐平说,社区医生的辛苦也不亚于大医院的医生。除了正常的坐诊之外,唐平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去她所管辖的社康中心进行培训和走访。这也就是东门社康中心正在推行的“4+X”模式。也就是目前组建8个家庭医生团队,团队以全科医生为团队组长,搭配1名社区护士、1名公共卫生医生(2个团队共享一名公共卫生医生)及1名药师,根据需求选择专科医生参与其中。目前共签约12320人,规范高血压和糖尿病2753人,精神病277人;开展社区义诊30余次,免费天灸1000人次,老年体检(户籍和非户籍)673人次。
从一个大医院的专科医生转变为社康一名“全科医生”,角色的转换并未让唐平感受到丝毫的倦怠,她反而信心满满。在她看来,这正是另一个优势的体现。罗湖的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包括健康服务、卫生监管、应急救治等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唐平还定期回到罗湖医院查房。她说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在社康中心的患者转诊到罗湖医院的时候,她还能全程跟踪治疗,她能够在患者住院期间继续给予治疗方案,对患者更加有利于后续治疗。这就是上下整体医疗资源的共享。“社康的工作确实也非常累,但我从未想过退缩。”唐平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