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南方报业深圳改革创新观察团走进罗湖。作为中国最年轻超大城市的老城区,罗湖一直将改革作为立区之本。3年来,罗湖开展18项重点改革项目,从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中突出的问题和实际需要出发,直面“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医疗改革力推居民健康成为医院的核心利益导向;彻底消除“二线插花地”公共安全隐患,向“中国棚改第一难”宣战。正如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所说,“不解决问题、不取得实效的改革,宁可不做”。
从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中突出的问题和实际需要出发、不回避难点、敢啃硬骨头,罗湖改革进行时让嘉宾由衷点赞。“这些无先例可循的改革探索,不仅是罗湖区改革创新项目,更称得上是改革发明项目。改革过程当中复杂性、争议性很大,是一路扛着责任和压力走过来的。”
观察团讨论现场,来自学界、医院和深圳卫计委方面的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从各自角度围绕罗湖医改作出精彩评述。
深圳市卫计委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说,罗湖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工作给深圳医改打开了一个新的缺口。他认为,罗湖医改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公平,让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落实到老百姓身上;第二是在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下,满足民众更高层次的健康医疗需求,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是探索如何保障医疗服务的公益性,通过医改来促进老百姓的健康。
李创强调,“大医院不能做太大,小社康不能做太小”。罗湖医改的“强社康”,通过家庭医生签约、加强预防保健等制度,让社康中心的医务人员有更好的上升渠道,也让民众不需要都往大医院挤,有效推动了分级诊疗。
作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的一名一线医生,知名医疗公众号“淼哥故事会”博主刘淼也发现,患者去看病总是一味追求专家、名院等稀缺资源,而事实上绝大部分病症是不需要非得找专科医生,完全可以在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这道“守门人”的关口解决。
“罗湖医改让人欣喜。”刘淼感叹,一线医生不仅关注自己的待遇,更希望整个医疗体制能够有进步,医改如果改得只对医生好,肯定是不成功的。而对于医生来说,罗湖将原有的5家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整合成一个“一体化紧密型”且具有唯一法人代表的医院集团,减少了医生多点执业的顾虑。
米鹏民从改革理念角度,赞扬罗湖医改是“非常了不起的理念突破”,解决了公立医院到底是一个公益性机构还是营利性机构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在运营当中没有得到体现,而罗湖医改从顶层设计上,解决了病人、医院和医保三者利益的统一。”
罗湖医改从打破行政层级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做强社康中心和转变医疗理念等方面发力,探索医院、居民和社会目标一致的共同体。在观察团讨论中,专家们还给出了诸多建议。
刘淼建议,下一步罗湖医改可以重点关注的是,在“强社康”的基础上利用好深圳的“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政策,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名医名院资源,并且与深圳的市级医院进一步打通医疗资源之间的沟通渠道。
米鹏民对罗湖的“强社康”举措非常赞同,但指出“老百姓为什么愿意去大医院而不去社康中心,核心的问题是不信任社区医生”。他认为家庭医生如何做到让居民信任,是罗湖医改未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另外,在改革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家庭医生专业发展和上升空间的问题。
米鹏民还担心,虽然罗湖医院集团通过结余奖励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过度医疗的问题,但会不会出现医疗不充分的另一个极端呢?如何规避这种风险也值得医改设计者考虑。
经济日报深圳记者站站长杨阳腾最后从医患关系角度给罗湖医改提出建议。他说,“古语说‘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社会上需要形成尊重医生和护士的氛围”。另一方面,医生也要提升服务水平,“医生要抬头,让患者看到您的样子,而不是头也不抬就问,什么病?”
罗湖的医改和棚改都是直面真问题,不回避难点,硬碰硬解决。医疗问题和棚户区改造都是硬骨头,真的敢碰这一块,真的做,真的改,罗湖不愧为改革的排头兵。
罗湖的医改和棚改这两个项目,不仅是罗湖区改革创新项目,还称得上是改革发明项目。因为没有前人可以借鉴,全部都是摸索出来的,过程当中复杂性、争议性很大,是一路扛着责任和压力走过来的。
——深圳市人大代表、罗湖区电子商务产业联盟会长杨瑞
大医院不能做太大,小社康不能做太小。大力发展社康,相当于每个社区都有了自己的门诊部,老百姓看病才更方便。
作为深圳本地的一线医生,我们不仅关注自己的待遇,也希望整个医疗体制能够进步。我始终在思考,医改如果改得只对医生好,肯定是不成功的。
——北大深圳医院医生、知名医疗公众号“淼哥故事会”博主刘淼
一年多的时间,罗湖医改得到了国内医疗界专家的好评和媒体的广泛报道。今年11月中旬,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座谈会上,罗湖正在试点的医共体模式,也得到了总理的点赞。
“罗湖医改开了一个好头,找到了一个方向,正在朝着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方向走,而且老百姓的参与度非常高。”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欣慰地说。他列举了一个数据:改革前,罗湖区所有社康中心每天的门诊量是4000人次左右;12月13日,全区48家社康中心的门诊量达到了8353人次,增加4000多人次。“如果这4000多人挤到市属医院或者区属医院,医院是否可以承受得住呢?”孙喜琢说,从数据可以看出来,通过做强社康,大医院的门诊在下沉,逐步达到国家提出分级诊疗的要求。
一项改革进入后期,也将进入深水区。孙喜琢也意识到,罗湖医改越往后面走,遇到的挑战和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有些问题从区级层面很容易解决,但是有些问题需要从全市或者国家层面进行解决。”孙喜琢说,比如,从区级层面来看,社康的硬件设施还需要改变,目前罗湖区还有100多平方米的社康中心,今年已经建成6家一类社康,明年还要建4家一类社康,需要政府大量的财政投入。从全市层面来看,深圳市卫计委正在积极推进罗湖医改模式,但是还有家庭医生服务的补偿等问题没有解决。
罗湖医改有了很好的开始,但这种模式是不是一个成功模式?又应该用什么样的指标来评价考核罗湖医改?“应该看医院所管理的老百姓健康水平是否提高了。”孙喜琢说,过去政府办医的考核指标是人均寿命、死亡率等,如今需要建立一整套的评估考核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需要从国家层面来建设,要有一个导向。同时,目前我国老百姓的健康管理存在疾控中心、慢病机构等多头管理的情况,这种医疗服务模式也需要改变,应该以老百姓的慢病防治为主,把各部门整合到一起,在现有的运行机制上进行改变。此外,在行政编制和医药采购分离上,孙喜琢也希望有更多的突破。
在孙喜琢看来,罗湖医改模式可以复制到深圳其他区域,乃至全国。“推进罗湖医改最重要的绝不是钱,而是观念。”孙喜琢说,一是政府的办医观念,在深圳,罗湖医改不是罗湖的事情,而是全市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医改就是“改政府”,深圳政府的观念为罗湖医改创造了条件和环境。二是医务人员的观念,如果医务人员的收入和价值降低,医生就没有改革的动力,改革后,医生的观念发生变化,医院集团没有流失一个优秀的医生。三是老百姓的观念,医改成不成功就看老百姓买不买账,如果老百姓买账,医改就有希望。在他看来,这三个观念的转变是医改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