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医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资讯 > 医院新闻 > 正文

改革创新观察团走进深圳罗湖,“啃硬骨头”真改革让嘉宾由衷点赞——“不解决问题的改革宁可不做”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19日 14:50    作者:     来源:     点击:

深圳罗湖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30多年来一直以先行先试的勇气推进改革创新;南方报业是中国传媒改革的先锋,一纸风行数十年。12月14日,南方报业改革创新观察团来到罗湖,创新者与创新者相遇,改革者向改革者致敬。

直面“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医疗改革力推居民健康成为医院的核心利益导向,

彻底消除“二线插花地”公共安全隐患,

向“中国棚改第一难”宣战……

三年来罗湖开展的18项重点改革项目,从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中突出的问题和实际需要出发,以“不解决问题的改革宁可不做”的改革决心“啃硬骨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更辉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表示,作为深圳发展前沿区域,罗湖区直面医疗、住房等民生难题,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的实践,让与会者敬佩,也充满期待,希望罗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不断探索新课题,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

“幸福路上不让每一个罗湖人掉队”

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罗湖在率先开发建设后也率先遇到了土地资源约束、产业空间不足、基础设施老化等发展瓶颈,如何从“先发优势变成先发劣势”中突围?罗湖把改革作为立区之本。

“不解决问题的改革,宁可不做!”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说。以问题为导向,今年罗湖力推八大重点改革,直面实际存在的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等难题,“有的放矢”啃硬骨头。

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却门门庭冷落,“看病难,看病贵”这一全国难题在罗湖如何率先深度破冰?2015年8月以来,罗湖围绕统筹医疗资源、做强基层社康、做实“健康”服务,进行大手笔的公立医院改革。

此轮改革把5所区属医院和35家社康整合成一个罗湖医院集团,实现人财物的高度整合,以企业化管理模式,给予医院集团充分自主权。做实做强社康中心,落子全科医生,把服务重点放在疾病预防和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上。同时,改革实行医保“总额管理、节余留用”,改变医保支付的激励导向,促使医院集团和医生主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主动管理好居民健康。

“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成为罗湖医改的核心思路。”罗湖区卫计局局长郑理光说。一年多来,社康的人才从“留不住”到“沉下去”,居民从不信任到依赖家庭医生,医保支付从“医疗保险”转变为“健康保险”,居民健康成为医院的核心利益导向。

将民生事做好做实成为罗湖改革之本。占地60万平方米的罗湖“二线插花地”危机隐患重重。为了彻底消除“二线插花地”公共安全隐患,整体提升片区居民生活品质,今年罗湖率先打响棚户区改革攻坚战。

“整个团队正在与时间赛跑,棚改主要矛盾必须在明年雨季之前解决。”罗湖区住建局党委书记、罗湖棚改现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宋太平说。这一“二线插花地”区域因其范围之大、棚改建筑体量之大、棚改范围公共安全隐患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棚改第一难”。在这场无先例可循的改革之中,罗湖创新探索“政府主导+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国企为主体实施”的模式,争分夺秒消除隐患。

“力推医疗、教育等深入改革,罗湖着力保障底线民生,幸福的路上不让每一个罗湖人掉队。”罗湖区委常委、区两办主任、改革办主任李小宁说。三年来,罗湖开展的18项重点改革项目,从基层政府社会管理中突出的问题和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基层治理、优化公共服务、宏观调控、规范运行机制这几条主线推进,主攻方向明确,得以形成合力突破,同时与237项“微改革、微创新”形成合力,改革成果在罗湖凸显。

“啃硬骨头”罗湖改革让嘉宾由衷点赞

“直面问题、啃硬骨头”的罗湖改革进行时赢得现场嘉宾“点赞”。“深圳是我国最年轻的超大城市,罗湖又是这座年轻城市中最古老的部分。历史和未来在这里交汇,罗湖的改革有特殊的意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于长江说,罗湖改革继承了“广东传统”——直面城市发展中最为敏感的真问题,不回避难点,敢动真格,其勇气和魄力值得敬佩。

“罗湖医改和棚户区改造不仅是改革创新项目,也是改革发明项目。”深圳市人大代表、罗湖区电子商务产业联盟会长杨瑞也认为,两大改革过程复杂性前所未有,基层改革经受巨大压力考验,这让人振奋,也让人对罗湖颇有信心。

以观察团为契机,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孙蕾对罗湖棚改进行了深入调研。在他看来,罗湖用清除安全隐患的方式,以改善民生为基本出发点进行棚改,具有高度公共性,和一般建设项目有本质区别。

在棚革中从公共、公益的角度“自加担子”,让孙蕾印象深刻。将市政道路建设纳入区级项目,配套公益设施标准超过市级标准的两倍,这些“棚改细节”构成的系统性改革探索具有很强示范性。“罗湖棚改为解决原特区内外二元化发展难题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对于城市规划编制和决策机制的制定都有重要探索意义”。

“如果医改改得只对医生好,肯定是不成功的。”作为深圳医疗界的“网红”,北大深圳医院妇科医生、知名公号淼哥故事会博主刘淼将罗湖医改模式与上海、宝鸡等地代表性模式进行对比,他认为,罗湖医改的亮点是抓住社区医院、医疗集团、医保几大改革重点,将“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作为深圳本地医生,我对‘罗湖模式’非常有信心”。

“罗湖医改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切口,医改一定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圳市卫计委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说,以往80%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如何让公立医院医生真正“下得去”,是医疗改革难点之一,罗湖医立足基层服务体系,构建整合服务体系,真正解决了过往公立医院和社区医院“两张皮”难题,“大医院不能做太大,‘小社康’不能做太小”等改革经验为全国率先探路。

“罗湖的棚改是一号工程,一号责任,一号战场,同时罗湖的公立医院改革也是先行先试。”罗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萍说,专家的提问跟点评对于罗湖开拓视野、拓展思路、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和长远的战略谋划意义,可以马上应用到改革攻坚工作中去。“专家的肯定跟点赞,也让我们对未来棚改和医改等改革攻坚更加充满信心,未来的罗湖将是全面推进振兴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的先锋城区。”

聚焦2

居民健康成为医院的核心利益导向

今年11月中旬,在李克强总理主持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座谈会上,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益新介绍说,目前深圳罗湖正在试点“医共体”模式,整合辖区内的公立医院和社区诊所,打破分层管理,办出“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李克强听后表示,“你们提出的医共体建议很有价值。”

>>>>社区门诊量增加逾四成

被总理点赞的这一“医共体”模式就是罗湖医院集团。2015年8月,罗湖医改正式启动,整合辖区5家公立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成立唯一法人的医院集团,建立区域医共体。通过整合医疗资源,改变医保支付激励导向,打造医疗、医保、居民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通过企业化管理模式,构建政府、医院、社会、患者责权利清晰的“责任共同体”。通过做强社康中心,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打造覆盖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临终关怀等服务的“健康共同体”,探索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花费、看好病”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

在活动现场,郑理光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一年多来,罗湖医改已经初见成效,让政府、医院、患者和医生实现“四赢”。据统计,今年1—10月,全区社康中心诊疗量达249.6万人次,同比增长26.84%,占全区诊疗量的58.3%,较改革前增长42%。医院服务能力也提升,今年前11个月,集团住院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16.01%,疑难危急重症病例同比增长13.54%,手术病例同比增长24.27%。

改革以来,医生收入上涨,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在编职工收入增幅分别为23.80%、19.65%、26.44%,非在编职工收入增幅分别为24.04%、21.97%、23.81%。集团全科医生在编职工与非在编职工平均收入增幅分别为10%、35%。与此同时,医院运营成本和居民看病费用均下降,集团行政管理人员减少20%,检验试剂采购成本下降30%。而通过检验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查,为签约老年人免费体检、免费安装防跌倒扶手等健康预防服务,预计直接为居民节省医疗费用近2600万元。

>>>>医院门诊量大幅减少

“从数据上来看,全区社康诊疗量、医院住院量和手术量都上升了,这不正与医改追求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这一目标相吻合吗?”观察团现场,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雅都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毅“犀利”发问。

对于李毅的质疑,罗湖医院集团董事长孙喜琢给出详细解释,做大做实社康中心,让以前分散到市属医院、广州医院去看病的患者回到集团内的医院。“前段时间做了一个抽样调查,今年签约居民在集团内住院的比例占了23%,这个比例超乎我们的想象。”此外,在医保支付改革的激励下,区属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很多癌症患者不要等到晚期就来医院治疗,医院的门诊量和手术量都比往年提升。

今年1月,罗湖区率先在深圳试点医保支付改革,实行“总额管理”。孙喜琢说,在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医疗机构、看病自愿的前提下,以上一年签约居民医疗保险费用为基数,社保将费用打包支付给医院集团。“这一改革促使医保支付从‘医疗保险’转变为‘健康保险’,让医院集团必须做好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才能多盈利,医务人员的待遇才能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区诊疗量和医院住院量明显增加的同时,医院的门诊量今年下半年在减少。“昨天罗湖医院的门诊量是3400人次,来年医院日均门诊量还要降到2000多。”孙喜琢说,罗湖现在极力把优质专家资源放在社区,比如社区有一个糖尿病首席专家,带领一个团队管理29000个糖尿病病人,通过家庭医生服务和网格员,把全区的糖尿病病人都管好,这可以减少市属大医院的压力,让市级医院医生把精力放在疑难病例、大手术和科研教学上,提升整个深圳市的医疗水平,让居民真正做到“大病去医院,小病在社康”。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