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来到深圳,孙喜琢带着罗湖医院的医护团队致力于让社区居民能够在家门口获得优良、有效的日常健康服务,医院注重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始终践行改革的初衷,即“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
孙喜琢院长的办公室在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行政办公楼的25层,站在他办公室的窗口放眼往外,贯穿深圳城市的深南大道就从眼前而过,这条城市主线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深圳奇迹,也一直在瞩目着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三年医疗改革的艰难与成就。
可以想见的是,孙喜琢院长办公室是很少有清静的时候。在记者与他面对面交流的一段时间里,时而有人请示、汇报工作,进进出出,还有不少在办公室外等候。他的两鬓与额头间生出的些许华发,印证着他每天这样忙碌的常态,好在他在面对人和事的时候,谈锋强劲,思路清晰,带有东北口音的铿锵言语之间,基层医疗改革者的智慧与决断都在这运筹帷幄之间光芒闪耀——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高效运转,改革成功卓然。
孙喜琢认为“中国有近14亿人口,多数医疗机构仍在以治疗为核心,以医院为核心,这不是百姓未来健康维系的方向。中国医改有千万条路,方向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深刻的认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成就了今日中国瞩目的“罗湖医改”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医院都是以疾病治疗为核心,从医院管理者到医生,决策和技术几乎都是围绕治疗而开展。“来深圳以前,我一直想如何把医院做大做强,以及如何吸引更多患者来看病;罗湖的改革,和我以前做的是完全相反的。”孙喜琢迅速意识到,改革首先要从自身角色转变开始。
孙喜琢表示,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罗湖医院集团坚持的理念,和大会精神是一致的,也是按照这个方向来做的。
在罗湖,每年都有不少老人跌倒摔断骨头,需要去做置换股骨头的手术。这是一笔不菲的支出。罗湖医改启动后,他们转换思维,在社区里建了很多防摔倒的设施,并给辖区60岁以上老人家庭免费安装防跌倒扶手,减少了老人摔跤的几率,从源头上预防了伤害的发生。
此外,罗湖医院集团还免费为签约老人接种疫苗、体检和做康复诊疗,帮他们直接节省医疗费用近2600万元。
孙喜琢说,历经种种探索与尝试后,大家的观念终于回到了原点:以居民健康为中心。历经3年的改革探索后,孙喜琢的观念也彻底发生了变化。在他看来,应该把更多的医疗资源投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放到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真正地将“以疾病为核心”变为“以预防为核心”。
目前,罗湖医改是中国医改的“风向标”。孙喜琢认为,这种探索在深圳能走得通,在全国其他城市和地区也是可以做的。这其中必要条件是,医保的导向必须要改变,不能是保疾病,而是真正往保健康方向转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健康保险的险种设计出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
如今,罗湖的探索在辖区内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孙喜琢看来还有很多不足。他谦虚地认为,罗湖做法和探索的表述更合适,还不能称之为“罗湖模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时间去不断的完善。
孙喜琢曾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当了12年院长,眼看医院规模翻了三倍,患者依然住在走廊。“近20年中国医院的发展,我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也是从中体味最深刻的人。医院病床数扩大了3倍多,但我发现许多病人仍在走廊过夜,高额的医药费仍让老百姓望而却步。这是为什么?医院做大做强并不能让老百姓看好病,反而越治越多,问题出在哪里?”孙喜琢说。
从东北来到深圳,孙喜琢和团队致力于让社区居民能够在家门口获得优良、有效的日常健康服务,医院注重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
谈及罗湖医改的初衷,孙喜琢目光坚定的说:“很简单,罗湖医改不是做医院的航空母舰,而是要让居民少生病。我们原来是以医疗、治病为核心,现在以健康为核心,这是罗湖医改追求的目标。”
据介绍,今年夏季流感高峰期,有地方出现了不少死亡案例,但罗湖很容易就过去了,因为去年秋天的时候罗湖区给1万多名老百姓打了流感疫苗,今年肺炎相关住院减少了40%。同时,有几百上千个辖区老人本来可能会得肺炎要到医院接受医生的治疗,现在没有得病,这就是罗湖的改革给广大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通过这三年的改革,有些疾病发病率确实下降了,例如手足口病、肺部感染、心脑血管病。可以说,罗湖医改让罗湖辖区老百姓真真正正得到实惠。
“罗湖医改的成功,得益于详细而完善的顶层设计,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孙喜琢多次强调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顶层设计到位。
“我们组建罗湖医院集团,并不是为了建立一家拥有强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航空母舰,而是要做守卫老百姓健康的舰队,区级医院是驱逐舰,社康中心则是护卫舰。”孙喜琢说,罗湖医改的目的不是做大医院,而是做实做强社康,通过区级医院差异化发展,社康中心兜牢网底,将健康守护关口前移,最终实现“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
深入探究罗湖医改成功的背后原因,孙喜琢坚定的认为离不开顶层制度设计。医院希望增加收入,医保要控制医疗费用,病人希望少花钱,政府希望投入产出成正比。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是罗湖医改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罗湖区率先在深圳试点医保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制度改革,把医院、医生、患者和政府四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用有限的健康花费让居民的健康收益最大化。
这意味着,医院只有关注居民的健康,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使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花钱,医院的经营状况才能好、医务人员的待遇才能提高。
在一些专家看来,“罗湖模式”可能在目前的多个医改案例中最接近“以健康为中心”的主旨;在另外一部分调研者眼中,“罗湖医改”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诞生之日起便带有先天存在的“特区基因”,虽然好但无法复制。
对此,孙喜琢则强调,罗湖只是一个做法,它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要想做谁都能做,穷的地方、有钱的地方都能做。在深圳,罗湖区的政府政府对医疗投入算不是最高的,所以并不是说发达地区才能复制,都可以借鉴,实际上越是没有钱的地方,越应该以老百姓的健康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