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医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资讯 > 医院新闻 > 正文

暖哭!罗湖这位76岁孤寡老人的故事,感动千万人……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1日 15:51    作者:     来源:     点击:

这是一个罗湖孤寡老人

在家得到了全科医疗服务

暖心真实故事

11月23日下午5点左右

这是文华社康中心吴天龙医师和张海霞护士

第一次踏入刘奶奶的房间……

这间房间几乎已被垃圾包围

仅在墙边一角摆放了一张床

而在一年前

这里连个能放下床铺的干净角落都没有

……

住在这间房里的刘奶奶满头白发,今年已76岁高龄,自己一个人住在文华社区,没什么生活自理能力,也没有亲人照顾,喜欢把社区里的垃圾往家里拖,因为臭味太浓,常常遭来周围邻居的抱怨……

2014年底,当社工发现她的时候,房间几乎已经被垃圾填满。后来,在社工与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刘奶奶勉强同意清理掉房间内的一小部分垃圾,这才有了一块可以放下床铺供刘奶奶休息的干净地方。

本以为有了他们的帮助,刘奶奶也就有了安度晚年的最好归宿。谁知,就在今年9月中旬,奶奶突然休克性昏迷……

在社康医生的简单急救后,刘奶奶被送往医院抢救,确诊为重症肺炎。

她曾一度昏迷不醒,转至重症监护室,也曾两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这期间的凶险可想而知。所幸最后,刘奶奶坚强挺了过来。

11月底,终于到了奶奶出院的日子。咱们文华社康的家庭医生得知消息后,也立马出动,为刘奶奶做出院后的身体检查,因此,有了开头出现的那一幕。

为老人服务了两年的社工向家庭医生解释说,刘奶奶之所以把房间里弄得那么乱,即使工作站和城管出动了好几次都没能说动奶奶,让他们清理掉家中的垃圾,大概就是想引起社工的注意,多来家里看看她。大概,奶奶是孤独太久了,才那么“费尽心思”,想抓住那一缕温暖。

听完这心酸又无奈的理由,咱们的家庭医生与护士也承诺今后会继续为刘奶奶提供家庭护理,多上门来关心她,并在社工的帮助下为其建立家庭病床

而后,经过家庭医生的一番耐心引导与沟通,刘奶奶也终于松口,答应让人来清理掉家里所有的垃圾……经此,工作站的书记也对我们的家庭医生表示由衷的感谢。

截至目前,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吴医生与张护士因时刻挂念刘奶奶的身体恢复情况,已5次上门为奶奶做身体检查。罗医生最新得到的消息是,在家庭医生的细心护理下,目前奶奶病情稳定,引流管切口已经愈合,但仍旧行动不便。

而且,吴医生在检查后发现刘奶奶同时还患有高血糖。后续,咱们的家庭医生将会每周上门一次,为刘奶奶监测血糖以及进行身体检查。

幸好。幸好有家庭医生耐心的引导,让奶奶可以不再生活在堆满垃圾的房间里;幸好有家庭医生每周一次的上门服务,及时监测奶奶的身体健康状况;幸好有家庭医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家庭护理,指导奶奶用药,帮助术后恢复,让奶奶可以看病不出门,取药不排队,方便又省心。

刘奶奶的故事不禁让罗医生感叹

也许,对那些空巢、失能、高龄、失独老人

以及行动不便、确有特殊需要的居民来说

家庭病床

这种将院内服务延伸到家庭的医疗保健服务

才是他们真正迫切需要的

据悉,截止目前,咱罗湖区像刘奶奶一样已建立家庭病床服务的患者已达到900+,比如长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还因突发脑中风导致左侧肢体偏瘫,卧床不起的李老伯,再比如本就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后又做了左侧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陈婆婆……

而随着家庭医生服务的不断普及,这一数据仍在逐步上升。罗医生也相信,有了这群细致又贴心的家庭医生,那些即使卧床不起的患者,也会得到真正的健康保障!

最后,如果你的家人有建立家庭病床的需求

那么,下面这份申请条件及流程

也需是你需要的

申请条件▼

(一)必要条件(必须具备)

1、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2、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病情稳定,适合居家治疗和护理,需要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实施治疗护理,有近两年来二级及以上医院的住院或门诊诊疗记录。

(二)参考条件(至少具备其中之一)

患者病情较重但稳定; 气管插管、鼻饲或持续导尿,需定期进行治疗护理; 合并褥疮; 反复呼吸、泌尿、消化等系统感染; 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 恶性肿瘤晚期; 骨折牵引固定需卧床治疗患者; 其他严重并发症;65岁以上患慢性病长期卧床不起需治疗者。

申请流程▼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怀抱着让大伙少生病、少住院的宗旨,用心做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但即使生病住院避免不了,我们也希望能让有需要的人们,在家就能享受到各项医疗服务,让家床服务,惠及万家!

来源:罗湖社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