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资讯

医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资讯 > 医院新闻 > 正文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曾益新院士向总理介绍“医共体罗湖模式”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7日 16:05    作者:     来源:     点击:

据人民网记者昨天的报道, 11月14日,就在中国经济10月份“成绩单”公布当天,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座谈会。会上,北京医院院长、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益新院士向总理建议,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强基层”。他进一步介绍说,目前深圳罗湖正在试点“医共体”模式,整合辖区内的公立医院和社区诊所,打破分层管理,办出“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

定期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相关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是国务院的惯例做法。但人民网记者注意到,与以往“经济形势专家企业家座谈会”的会议名称不尽相同,本次会议特意加上了“民生改善”的字样。

不仅会议名称变了,与会人员的构成也有变化。除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外,两位与民生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人士也被总理邀请参会。他们分别是北京医院院长、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益新和南京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主任颜江。

“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李克强总理的一番话道出了座谈会特意加上“民生”的意义。

1

“民生领域要做既有利于民生,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情”

“表面看这只是个再小不过的事了,但透过这一小事反映出的则是一个大问题。”在14日的座谈会上,当北京医院院长曾益新介绍目前医保信息化标准还任重道远,阑尾炎和盲肠炎在各个医院的名称还不统一时,李克强指出,“这种最基本的医疗术语至今还不统一,充分反映了我们医院现在信息孤岛、信息分隔的状况”。

他当即要求有关部门要加快推进医保政策合一等相关问题。李克强要求:“哪怕三保不能合一,政策也可以先合一,这样老百姓报销医疗保险就更方便了。现在连名词都合不到一块,政策能合一吗?”

曾益新还指着展示的幻灯片上金字塔的图案向李克强建议,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强基层”。他进一步介绍说,目前深圳罗湖正在试点“医共体”模式,整合辖区内的公立医院和社区诊所,打破分层管理,办出“老百姓家门口的医院”。

李克强听后很感兴趣地问道:“这种医共体罗湖模式,其实是打破行政层级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医共体目前是企业经营吗?”

“目前只是引入了企业管理机制。”曾益新回答。

“大家现在越来越关心生活水平,其中更关心健康水平。”李克强说,“你们提出的医共体建议很有价值。”

总理说,医疗和养老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和机遇。有外国政要曾问李克强,中国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挑战?对此他回答,这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中国有两亿老龄人口,而绝大多数中高端医疗设备等都是进口的,现在许多地方的众创空间开始集中推出相关产品,这个市场太大了!

他强调,民生领域要做既有利于民生,又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情。

曾益新院士向李克强总理推荐的“医共体罗湖模式”

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呢?

在前不久的奇点全球创新医疗大会上

孙喜琢院长对罗湖区公立医院改革进行了详细介绍

1

打造“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卫生服务体系

孙喜琢院长认为,未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建立以人民健康为核心,彻底一体化资源整合,健康保险为导向的“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卫生服务体系”。而罗湖区自医疗改革之初就一直践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的理念,“居民健康”成为核心利益导向,让百姓“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是医改的动力也是目标。罗湖医改的目的不是做大医院,而是做实做强社康。

2

整合辖区医疗资源,成立公立一体化资源整合型医疗机构

罗湖区整合辖区医疗资源,成立了深圳市首个公立一体化资源整合型医疗机构——罗湖医院集团,通过创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有限医疗资源效用最大化。成立医学检验、影像诊断等6个资源共享中心及人力资源、财务等6个管理中心。对各医院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形成发展各有重点、服务各有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新格局。

3

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由“保疾病”转变为“保健康”

在社保部门的支持下,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进行突破性改革,通过“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方式做好居民的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医保基金结余部分支付给罗湖医院集团,促进集团主动做好参保人的预防保健工作,实现让患者少得病、少得大病的目标。由“保疾病”转变为“保健康”。

4

做实做强社康中心,通过“四结合”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医院集团做实做强社康中心,主动下沉医疗资源,优化全区社康规划布局,促进分级诊疗。通过“全专结合、医养护结合、医卫结合、内外结合”破解基层人员不足,水平不高的问题,加强培养、高薪招聘全科医生,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签约民众做好“健康守门人”。

5

开展健康促进工程,预防居民疾病的发生

集团还开展健康促进工程,帮助辖区居民预防疾病的发生,如为辖区老人家庭免费安装防跌倒扶手,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注射肺炎、流感疫苗;营养专家和心理专家为小学生开课,讲授心理健康和饮食健康的各方面知识。

通过一年多的改革,罗湖区院办院管23家社康中心1—10月的诊疗量比去年同期增长81.34%,家庭医生签约人数已达45万人。社区首诊下沉明显,老百姓越来越愿意到基层就诊。

孙院长讲话具体内容请点击

再来看看李克强总理提及的医疗和养老领域

罗湖区都做了哪些工作

目前罗湖区基本建成医养护融合发展服务体系

“医养融合罗湖模式”备受瞩目

罗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医养融合”工作,统筹推进,加大财政投入,目前已基本建成以居家养老、家庭病床为基础,以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为依托,以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和福利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医养护融合服务体系,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2015年,罗湖区入选全国“老龄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示范区”创建试点地区。

医院搬进

养老院

2014年8月8日“医养融合老年病专科医院”正式成立,实现了在医疗养老一体化基础上的老人个性化“医养融合”服务。 开设了门诊部和住院部,有内、外、妇、中医、康复理疗、营养、老年心理、临终关怀等专科,集医疗、预防保健、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短期入住、康复、养老于一体,目前已开设82张病床。医院还成立老年性认知障碍诊疗养护中心。并为入住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慢性病、营养、心理、跌倒风险评估,通过信息系统实施个性化管理。

社康中心联姻

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料中心是社区养老的主要载体,是适合半失能老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居家养老模式。根据辖区实际情况,罗湖区探索出多种社区养老“医养融合”模式。

1.社康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合作提供医疗服务

2014年5月,渔邨社康中心与渔邨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协议合作成为日间照料中心医疗保健单位,二者联手将医疗保健等相关内容融入养老,实行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社康中心利用医疗、设备和技术优势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评估,提供便捷的医疗康复、定期巡查、健康讲座服务。目前,罗湖区已有3家日间照料中心与附近社康中心进行了合作。

2.医院直接举办“公办公营”日间照料中心

2014年12月,由罗湖区人民医院直接承办、“公办公营”的翠宁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正式揭牌运营。全科医生、资深护理人员、康复师组成服务团队,为老人提供病前的疾病预防、病中的便捷就医、病后的康复护理等综合性服务。老人可选择晨送晚接的日间照料服务,也可以选择营养餐饮、康复理疗、上门照料等单项服务,实现了医养无缝融合,同时为各社康中心提供上门护理支持。

3.社会出资,建设一体化医养护融合服务机构

2015年,黄贝岭村股份公司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医养融合服务中心,设置了社康中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失智失能老人病房、亲情公寓等。服务中心从筹建之初就打破民政养老与卫生医疗资源之间的障碍,在社康中心原有医疗功能基础上,增设养老功能,探索社康养老一体化,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膳食供应、休闲娱乐等养老服务。

为失能老人

设立家庭病床

依托各社康中心,罗湖区为失能老人在家中开设社区家庭病床(医疗型、康复型、护理型),提供医疗护理、康复和临终关怀服务。

罗湖区卫生计生局出台《医养融合家庭病床工作方案》《医养融合家庭病床工作指南》,成立区卫生计生局医养融合家庭病床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技术指导小组、家庭病床服务中心,明确财政对家庭病床建床的补助标准,有力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为有需要的家庭医生签约对象提供上门服务。

罗湖区立体化医养护融合体系,显著提高了养老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度,老人和家属可以根据老人的自理能力、健康情况和主观意向,选择心仪的养老方式,赢得社会好评。

文章内容编辑整理自:人民网、中国人口报、公众号苔花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