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医院集团探索一体化紧密型唯一法人代表改革模式,使人、财、物等医疗资源的流动合理化、合法化,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具备可行性。集团成立后,医院专家到社康中心坐诊、查房、巡诊等,不再是“帮扶”,而是分内之事、是日常工作,医院日益成为基层服务网络的一部分,平稳地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促使社康中心的实力逐渐提升。
借助集团一体化的优势,创新性提出“四结合”的模式,快速实现资源下沉,重心下移。
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相结合,鼓励和组织集团专科医生参加转岗培训和全科医学培训,积极参与到社康中心的健康管理工作。
罗湖区创新性地将社区养老与社康中心相结合,社区的医疗和养老服务由一个团队完成,打破民政与卫生的行政划分,实行医养融合,做到以老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行政职能为中心。
国内的全科医生与国外的全科医生相结合,引进英联邦、北欧的优秀的家庭医生,全日制在区属社康中心工作,将国外成熟的家庭医学理念、方法及流程引入深圳市的家庭医学领域。
将区疾控中心的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相关人员编入社康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工作职责由原来的收集数据业务为主,变为直接为居民提供健康促进服务,“四结合”模式有效破解了基层人员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的难题。
罗湖区按照“以事定费、 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原则,全面建立公立医院政府投入和运营保障机制。
对于医院承担的基本医疗服务,采取“以事定费”的方式核补,与医院基本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满意度挂钩。
对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采取“购买服务”或“专项补助”的方式核补。
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和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例。与此同时,通过以事定费明确政府强化基层建设的政策性引导,拉开三级医院和社康中心的补贴标准:社康中心每诊疗人次政府补贴37.02元,三级医院每诊疗人次政府补贴30.85元。
以辖区内的签约居民为对象,将上一年度基本医保大病统筹基金和地方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总额加上本年度全市医保支出平均增长比率值,打包给罗湖医院集团,年终清算时如有结余,医院集团可以用于进一步做好居民的疾病预防、开展业务工作及激励医务人员。
医院关注居民的健康,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 使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花钱 ➜ 医院的经营状况才能好、医务人员的待遇才能提高 ➜ 患者和医院的利益趋于一致。
2016年2月,深圳市首个智慧药房在罗湖医院集团的东门社康中心上线使用。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药品调剂、自动发药等工作,不仅降低了调剂差错、增强了药品监管,而且将药师从机械的药品调配工作中解放出来,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用药咨询和指导。
集团以“网络药师”为指导,研发了移动审方App,实现药师在线审核处方,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名药师可以负责3~4个社康中心的审方工作。医院集团社康中心药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社康中心的药品品规按照罗湖医院标准配备,对短缺药品由集团24小时内调剂配送,解决社康“少药”问题。
医院集团以居民健康管理需求为导向,自主研发健康罗湖App,将罗湖居民15年内在罗湖医院集团和家庭医学工作站的全部数据整理到该平台。通过移动医疗平台,经居民本人授权的家庭医生团队可以随时了解居民的健康信息,跟踪居民的健康状况,在提供持续性服务的过程中不断监测健康结果,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居民本人也可以随时查询、维护和增加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健康信息。
罗湖区通过推进居民健康促进工程,建立“政府组织引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健康促进长效机制,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
罗湖区政府赋予街道和社区组织推进居民健康促进的责任,将原街道、社区的计划生育专干、网格员转变成健康促进员(简称“健促员”),由罗湖医院集团负责为健促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培训合格的健促员承担以下职责: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医学与健康知识的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协助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协助实现社康中心六大功能等。
除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慢性病种类之外,罗湖医院集团还将尿毒症、慢性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也纳入到慢病管理当中。
在政府建立的良好的监管环境下,明确社会资本在基层卫生领域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办社康。今年1~6月,全区社康中心诊疗量达163.1万人次,同比增加21.2%,其中院办院管社康中心诊疗量增长了62.2%;医院集团下属社康中心新增家庭医生签约对象27.78万人,累计达36.59万人,全人口签约率达到28.42%;同期新增家庭病床267床,累计达到1121床。